“具身智能的未来离不开持续的科技创新,中国向智造强国迈进也离不开持续的科技创新。”李通说。
李通是擎朗智能创始人、CEO。说这句话时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开幕,他所在公司具身家族XMAN系列新成员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-F1全球首秀并亮相中央展区C位。
这并不是擎朗第一次高光时刻。4月29日,他们的系列机器人XMAN-R1受邀在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创新生态社区展示,当时注意到的媒体并不多。
李通和他的伙伴们,习惯了低调。擎朗并不是一家初创企业,已存续了15年。从2010年他和三个小伙伴凑20万元,租了间70平米毛坯房创业开始,擎朗就一直在机器人领域摸索。
中间并不是一帆风顺。擎朗先后尝试教育、家用、高仿人形、迎宾多个细分领域,但直至2013年明确以服务型机器人为发展方向,并将餐饮作为第一个应用场景,才迎来转机。
如今的擎朗已累计部署超10万台专用型机器人全球第一,覆盖60多个国家600多个城市和地区。
真正飞跃在2015年。擎朗的一台机器人在商场运行,被云启资本投资人陈昱看到,第二年就得到A轮融资。目前,公司已融资D+轮。
“资本可以让你可以去做一些长期的规划,不用担心明天怎么挣钱养活自己。”李通认为,机器人产业化离不开“耐心资本”,“如果资本对亏损零容忍,就不可能诞生优质的初创企业”。
幸运的是,李通发现,国家已意识到“耐心资本”的重要性——过去政府对投资失败严格限制,现在有更包容的容错机制。擎朗总部位于张江高科(600895),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,也曾给予大力支持。
大模型技术爆发,让李通看到机器人产业新机遇。“未来,擎朗将推动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进程,以实现在服务业的规模化应用。”他说。
服务型机器人领域,李通认为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。具体到人形机器人赛道,中国在硬件端和运动能力方面展现出强劲实力,同时在AI软件领域保持着快速创新的发展态势。
“中国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,本质上是中国供应链高效运转、算法创新与数据积累协同作用的结果,叠加庞大的工程师人才储备优势与软硬件一体化整合能力,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业落地优势。”他说。
产业的未来,需要更多参与者,李通丝毫不排斥竞争。“尽管不确定最终谁能突围,或许是我们,或许是其他参与者,但更多企业入局推动行业发展是好事,尽管可能多数会被淘汰,不能因害怕失败而止步。”李通说。
现在,擎朗正积极推进制定三年规划。李通说,擎朗的在售产品,从研发到落地均经历了至少三年,甚至五年以上周期。
这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。拥有1100多项专利,李通并不引以为傲,他认为科技创新是个持续过程,而不是守着过去的成绩止步不前。
低调,早已写在李通脸上。他本硕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,是典型的理工男。他对机器人有着天然的热爱,曾获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。他给擎朗起了个英文名KEENON,就为了表达热爱。
“有句话说得好,‘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一点点’。”谈起创业初衷,他说。
股票配资信息
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